首页
中讯传承筑梦
中讯历程回眸
庆70年华诞展
共唱一首歌
奋斗实践者
风雨华章70年征文
踏遍青山人未老 ——中讯院近七十年历程回眸(上篇)
2019年08月09日 星期五 发表于《人民邮电报》/记者 叶曜坤
第一条长途光缆通信干线、第一条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干线、第一张蜂窝式移动电话网、第一个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 第一张全国SDH/WDM光缆高速传输骨干环网、第一张全国DXC骨干网……我国通信工程设计史上多项第一的荣誉,属 于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中讯院”)。
这家创始于1952年的“公司”是通信业内无人不晓的老牌设计院,更是“老邮电”心目中的工程设计权威单位。 从新中国第一条长途电路到北京电报大楼,从“双60路”、960路微波、1800路中同轴到宁汉光缆、“八纵八横”, 中讯院始终不忘“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初心;从改革开放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代又一代中讯人贡献了 青春、智慧与汗水,为共和国通信畅通立下了汗马功劳。
“踏遍青山人未老”。历经岁月变迁,中讯院已成为一家充满现代化科研气息的专业机构,而今,正为新时代再写 “风景这边独好”的壮丽篇章。
一张白纸绘新图

新中国成立之前,旧中国的通信事业极为落后,在拥有4亿多人口的辽阔国土上,仅有沿海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安装了少量通信设施, 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加上连年战乱,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国家的通信几近瘫痪。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通信发展,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建成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以北京为中心 的全国长途干线通信网,初步满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通信需求。然而,当时通信建设工程没有正式设计文件,如长途线路工程,在 技术上采用中讯院前辈侯德原设计的“88”式交叉直接进行施工。

“一五”大规模经济建设前夕,中央要求各部委加强基本建设的管理。邮电部遵照中央精神,于1952年10~12月调整内部体制,组建了主管邮电基本建设工作的三个局:基本建设局、设计局、工程管理局。12月16日,设计局正式成立。邮电部抽调精兵强将进入设计局,当时全国邮电系统总共才有3名一级工程师,2名都进了设计局。设计局还招收了一批优秀的大学实习生,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徐松茂等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上岗,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

没有任何通信工程项目文件可以参考,设计局的工作从零开始,制订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通信工程设计规范。长年在外、风餐露 宿成为设计人员的工作常态,他们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开创我国通信设计技术奋斗不止。到1955年底,设计局共完成132 项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交付设计文件263件。

1956年初,邮电部进行了一次机构调整,设计局于1956年3月1日正式启用“邮电部设计院”名称,成为专业化的设计单位。

为了新中国的通信事业,设计者都竭尽全力,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开展先进生产者表彰活动(群英会) ,不到100人的设计院就有10名职工被选为先进生产者,出席了“全国邮电职工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其中,严怀恩、顾广仁、 哈连生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新中国邮电设计工作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仅用3年时间,就在实践的基础上建成一支能基本满足当时各种通信 工程要求的,具有基本的设计技术标准、方法、正规的设计文件以及正常工作程序的设计队伍。邮电部设计院保障了“一五”建设 期内的邮电通信基本建设设计任务,并完成了鞍钢等一部分重点工业企业的通信与弱电工程建设的设计。1956年4月,主体7层、中 间部分连钟塔共12层的北京电报大楼开始动工兴建。设计院一批技术专家调到电报大楼工程处,承担起了通信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 。1958年国庆前夕,北京电报大楼投入使用,成为全国第一栋电信枢纽楼,在当时也是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百折不挠终不悔

通信系统是一个整体性极强的系统,但在1958年,受“大跃进”风潮的影响,邮电管理体制“大下放”,放松了应该集中统一管理 的工作,把一批比较复杂的综合工程也下放了,甚至有些省把基建管理权限不适当地层层下放到管理力最薄弱的县局或下属单位。 另外,推行“四边”(边勘察、边设计、边筹料、边施工)以及“简易投产”等方法,致使基建工作混乱,许多建设项目留下了不 少问题。

好在干线没有下放,邮电部设计院集中优势兵力,从1958年起,全力投入“双60路”(60路对称电缆载波和60路微波)工程的勘 察设计工作。1959 年专门成立了“101”工程指挥部(60路载波)、“201”(60路微波)工程指挥部,侯德原亲自担任副总指挥 。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大跃进”时期的许多尾巴工程迅速解决,邮电设计、建设工作逐步 走向正常状态。邮电部设计院在“双60路”工程的设计、科研、制造等技术上都起到了骨干作用,经过4年奋战,取得了几万项技 术数据,解决了400多个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北京到石家庄段高频对称电缆60路载波工程于1960年6月开通使用,北京到天津60路 微波实验电路于1964年10月开通使用,电路质量稳定,技术指标全部达到了要求。“双60路”是自主创新的一次伟大突破,为转 入大通路载波和600路、960路微波培养了人才,奠定了技术基础。

设计院工作人员与苏联专家探讨技术问题

1966年,“文革”爆发,邮电工作遭到严重破坏。1969年2月,邮电部撤销,10月,邮电部设计院及西安分院被解散,大批设计技术骨干(包括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被下放,设计力量大大削弱。从10月25日通知所有干部、技术人员及家属一同下放迁往郑州开始,全院职工一片紧张繁忙。11月6日,设计院绝大部分人员拉家带口,于0时18分从北京永定门火车站上车,当日18时30分到达郑州车站。不少设计人员因出差在外,还未来得及回院,就被直接通知到郑州报到。经多方奔走,到郑人员分别被安置在河南中医学院及其家属院、省邮电管理局、省卫生干校、郑州邮电部第四电信工程公司等单位暂时住宿。据当事人回忆,整个搬迁过程像逃难一样,严肃、紧张、迅疾,大有临战情势。行动不便的老人靠别人搀扶,吃奶的孩子啼哭不止,一间教室住着好几家人,生活成了大问题。从宣布撤销邮电部设计院,到下放人员和物资迁往郑州,连头带尾仅用了13天。

全院干部、技术人员在紧张、繁忙迁往郑州的途中,专门清理了历年工程设计档案、技术资料和人事档案,包装托运40个大箱,运往西北地区山中仓库。据了解,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在部院恢复后全部转运回郑州,存放在部院档案室里。迁往郑州后,“设计院”曾经用过“勘察设计施工研究所”“设计所”等名称,甚至有段时间连机构名称也没有。不过,即使隐姓埋名,广大邮电设计工作者发扬“老邮电”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上到处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始终坚守邮电通信工作岗位,完成了十大干线的建设,保证了党和国家通信的畅通。

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中日邦交正常化,卫星通信和海缆等国际通信方式在此期间也开始发展,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精神,先后从美国引进成套卫星地面站设备,在上海与北京两地建设了固定标准地面站,更好地适应国际通信的需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973年5月,全长872公里的中日海底电缆开工。

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邮电部1973年恢复,11月1日,设计院在郑州正式恢复了!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关怀下,设计院参与建成了全长1702公里,纵贯八省市的京沪杭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干线工程,这是由我国邮电工作者自行研制、自行生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项大通路电缆载波工程,具有划时代意义。

设计院恢复期间就投入到全国第一条中同轴电缆载波工程——京沪杭(4201)工程的勘测、设计中;设计院甫一恢复,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京汉广(5502)工程中同轴电缆载波工程设计工作,该工程经周总理批示,全长2700公里,途经五省一市,连接五个通信枢纽楼。这两条线路为我国通信大动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时代写辉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改革开放实践开始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全社会对邮电通信的需求呈几何级数急剧增长。1981年前后,需求急剧增长导致干线矛盾突出,邮电通信八方告急。

经济发展,通信先行。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从1981年至2000年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目标,同时明确指出,“必须大力加强邮电通信的建设”。改革开放初期是个火热的年代,邮电通信技术人员充满了责任感和紧迫感,全身心投入那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通信需求呼唤技术进步,以程控交换、光缆通信、数字微波工程为代表的数字通信技术迅速发展。1982年11月27日,我国第一套引进的万门程控电话在福州开通,程控交换成为当时最热门的通信技术。邮电部设计院承担了大量程控电话工程设计任务,“北京十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荣获国家最佳工程设计特奖。“工程庞大、组网复杂。”谈起这一工程,邮电部设计院老院长周月楼记忆犹新,“这个工程由时任院长张志正挂帅,首次采用七号信令系统,非常难得。另外还采取光缆传输,调度非常灵活,电路畅通无阻。”

设计院工作人员与苏联专家探讨技术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干线采用电缆传输,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光通信开始进入通信设计者的视野。在1981年提出的“井”字形全国通信干线规划中,宁汉渝工程是这一规划的第一“横”。1983年10月25日,关于宁汉渝通信干线上光缆的论证会上,邮电部原副部长侯德原指出:“我们今天不仅是研究宁汉一个工程的事,而且是要决定今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的通信传输网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重大技术政策。”与会者各抒己见,邮电部最终决定,“七五”前期在武汉到南京间采用技术引进、自行设计的方式,建设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通路干线光纤,即宁汉光缆。这一重大决策,使中国通信干线实现了从铜到光的飞跃!

负责宁汉光缆工程设计工作的邮电部设计院,在总工程师徐松茂的带领下,经过反复斟酌论证,推翻了原来的中同轴电缆设计方案,于1984年7月28日向邮电部递交了《宁汉光缆通信工程技术方案》。经过精心设计,宁汉工程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国际先进水平,还节省了1/5的人民币和1/3的外汇额度。宁汉光缆建成后,设计院有了经验,编制了大量学习手册,在全国开设学习班,光缆知识迅速普及,技术人员很快掌握了光缆设计、建设的技术要领。

宁汉光缆拉开了中国大规模骨干通信网建设的帷幕。1991年1月15日,在宁汉光缆正式通过工程验收的第三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了《人民邮电》报的一则消息:“邮电部决定,今后中国将不再建设中同轴电缆通信干线,并逐步建设以光缆为主的骨干通信网。”

上世纪90年代初,邮电部全面铺开了“八纵八横”干线光缆网的建设。为了进一步加快干线网络的建设,1994年初,在中央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邮电部与总参通信部决定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开展光缆干线的联合建设,开始了我国“八纵八横”干线网建设的最后冲刺。1997年,军民携手奋战68天,在平均海拔3000米、穿越高寒冻土区、施工难度极大的青藏高原上,完成了兰西拉光缆敷设任务,创造了中外通信建设史上的奇迹。

在青藏高原上,为确保光缆不出故障,设计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中讯院提出了“三防”,即防腐蚀、防白蚁、防老鼠。由于青藏高原冻土层太厚,最终采纳了设计师的意见,把光缆埋到地表80厘米以下,确保光缆安全和通信安全。1998年8月,兰西拉光缆工程全线开通验收,标志着我国“八纵八横”光缆网全面建成。设计院完成全国一级电缆干线长度3/4(约6万公里)的工程设计,为我国“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络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优良传统永相传

人才,是干事创业的根本。

在中讯院的办公区,“奉献、实干、创新、传帮带”的部院精神异常醒目。乍一看,三个字的“传帮带”似乎不协调,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中讯院宁可不对仗,也要突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中讯院在设计、工程、科研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与高超的设计能力与扎实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其灵魂就是“传帮带”。

“上岗实习、放手使用、严格要求、热情帮助”这十六个字,是上世纪60年代邮电部设计院党委提出的毕业生培养方法。以老带新是中讯院的传统,也是培养新人入门的好办法。在大学毕业生头一年实习期间,大胆布置任务,同时对勘测数据、设计图纸、方案说明、表格内容等严格要求,严把质量关。凡不符合要求的,必须返工,毫不迁就。参加长途干线工程勘察测量的实习生,同老职工一起爬过坡度达70度的陡峭高山,踏过草高过人的荒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遇到艰险工作就闯,碰到困难就上,工作总是抢着干。这样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为中讯院宝贵的精神财富。

“工程设计的先锋,培养人才的摇篮。”这是一位领导对中讯院的评价。“传帮带”起到了促进人才成长的作用,支撑了中讯院持续健康发展。这么多年来,中讯院对外输出了许多杰出人才:设计局时期的局长孟贵民长期担任北邮主要领导,副局长侯德原后来担任邮电部副部长,另一位副局长卢宗澄成为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还有宋直元、高惠刚、姜少冰等一大批优秀的邮电通信管理者。

以身作则,就是最好的“传帮带”。谈起国家级设计大师张农,中讯院上海分院副院长耿玉波动情地回忆:“在上海负责CDMA工程期间,他每天和我们一起实勘,有时遇到停电,十几层的高楼需要走楼梯才能上去,他也从无怨言。直到有一次他和我说,感觉累了,爬不上去了,我才意识到他已是位70岁的老人。如今我已迈入中年,更能感受到张农大师认真工作的态度和精神。”如今,严谨、负责、求实的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讯人在新时代坚持的传统,也是中讯人不可磨灭的印记。

兰西拉光缆通信工程建设期间,
设计院工程师在昆仑山口查看光缆走向图并开展实地测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重视科研也是设计院的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设计院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比如,1980年~1983年期间,设计院的张志正、徐松茂、何起韩、毛澎霖、赵厚麟、高鹏军等同志曾代表邮电部参加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是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前身)召开的学术研究会议12人次。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设计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1996年,邀请来自美日英法德的专家198人,开设学习班77次,近2000人参加学习。2014年10月23日,赵厚麟当选国际电信联盟新一任秘书长,成为国际电信联盟150年历史上首位中国籍秘书长,也是中讯院培养的杰出人才。赵厚麟在给中讯院庆贺当选的回信中表示:“我有幸在那里工作,得到了很多锻炼。设计院员工深厚的专业素养,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不讲条件无私奉献的精神,互相支持、亲密合作的团队作风,使我受益匪浅。”

创新要以人为本,传承要靠“传帮带”。“和马红兵总经理共事的岁月,从他身上充分感受到设计人的工匠精神,对我今后在设计院的工作态度、方式、方法产生巨大影响。”耿玉波表示,“如今我很欣喜地看到,曾经指导过的王森已经成为设计院的骨干,正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担,共同推动设计院往前发展。”

中讯院现有在职职工1300余人,其中博士及硕士学历450余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7%。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8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70余人,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中讯院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包括老一辈设计大师、现任优秀设计大师、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讯院是一家既有历史传承,又重视技术创新的研究型机构。‘传帮带’的实质就是师徒制,实践证明,‘传帮带’机制仍然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方法,我们在2017年开展‘做好传帮带,感恩有话说’活动,就是为了让这一光荣传统保留下来,并且传承下去,不忘‘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初心,为人才培养服务,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中讯院副院长张亚秋向记者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