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前,旧中国的通信事业极为落后,在拥有4亿多人口的辽阔国土上,仅有沿海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安装了少量通信设施, 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加上连年战乱,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国家的通信几近瘫痪。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通信发展,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建成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以北京为中心 的全国长途干线通信网,初步满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通信需求。然而,当时通信建设工程没有正式设计文件,如长途线路工程,在 技术上采用中讯院前辈侯德原设计的“88”式交叉直接进行施工。
“一五”大规模经济建设前夕,中央要求各部委加强基本建设的管理。邮电部遵照中央精神,于1952年10~12月调整内部体制,组建了主管邮电基本建设工作的三个局:基本建设局、设计局、工程管理局。12月16日,设计局正式成立。邮电部抽调精兵强将进入设计局,当时全国邮电系统总共才有3名一级工程师,2名都进了设计局。设计局还招收了一批优秀的大学实习生,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徐松茂等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上岗,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
没有任何通信工程项目文件可以参考,设计局的工作从零开始,制订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通信工程设计规范。长年在外、风餐露 宿成为设计人员的工作常态,他们走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为开创我国通信设计技术奋斗不止。到1955年底,设计局共完成132 项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交付设计文件263件。
1956年初,邮电部进行了一次机构调整,设计局于1956年3月1日正式启用“邮电部设计院”名称,成为专业化的设计单位。
为了新中国的通信事业,设计者都竭尽全力,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开展先进生产者表彰活动(群英会) ,不到100人的设计院就有10名职工被选为先进生产者,出席了“全国邮电职工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其中,严怀恩、顾广仁、 哈连生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新中国邮电设计工作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仅用3年时间,就在实践的基础上建成一支能基本满足当时各种通信 工程要求的,具有基本的设计技术标准、方法、正规的设计文件以及正常工作程序的设计队伍。邮电部设计院保障了“一五”建设 期内的邮电通信基本建设设计任务,并完成了鞍钢等一部分重点工业企业的通信与弱电工程建设的设计。1956年4月,主体7层、中 间部分连钟塔共12层的北京电报大楼开始动工兴建。设计院一批技术专家调到电报大楼工程处,承担起了通信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 。1958年国庆前夕,北京电报大楼投入使用,成为全国第一栋电信枢纽楼,在当时也是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