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立院是中讯院的根本,我们要坚持这一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中讯院总经理兼网研院院长张涌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 采访时表示,建院近七十年来,中讯院牢牢把握技术领先这一根本原则,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天也在传承这一优良传统, 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都是中讯院的重点研究方向。
作为中国联通的技术支撑中心,中讯院负责中国联通三年滚动规划及重大专项规划、重大设计项目的编制。中国联通4G精品网、光 纤宽带精品网、骨干互联网精品网、人工智能、5G、物联网、SDN/NFV、高清视频、雄安新区及三大城市群网络规划、“一带一 路”专项规划等重大规划,都由中讯院主导完成。中讯院不仅引领了中国联通的网络技术发展,还为中国联通战略决策提供了服务 支撑。目前,中讯院在5G、智慧城市、通信云、大数据、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都开展了核心技术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讯院总经理兼网研院院长张涌
代表中国联通在“智汇5Gn,共5新未来”高峰论坛上致辞。
中讯院、网研院积极参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重点区域的重大工程项目支撑工作,在 两院的全力支持下,2019年5月,中国联通率先在河北雄安新区全域开通5G网络。两院全力支撑中国联通在雄安新区的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区国家级通信骨干网络、智能城域网,夯实5G网络、“双千兆”网络及物联网建设,实现京津冀网络一体化;支撑新区“政府上云”“企业 上云”;推进环保、教育、医疗等智慧应用的落地,尤其是5G创新业务的应用示范;以中国联通智能城市研究院为基础,以未来城市、5G应用、量子、北斗、自主可控数字城市等联合实验室为依托,聚合产业合作伙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实践应用。
在处于技术前沿的量子通信领域,网研院于2017年合作开展多项创新性量子安全服务试验,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F-M相位编码量子密钥分发设备(QKD),建成国际首条200千米相位编码长距离广域试商用量子加密干线。该项目克服了中继节点间量子链路损耗较大的困难,仅耗时一个月,完成了机房及线路整改、量子设备上架与调试,并在北京与雄安之间实现量子加密视频会议系统等多项应用,荣获由国际电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共同主办的2019年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SIS)最高奖项(Winner),也是我国在本届峰会上获得的最高奖项。

在中国联通集团的支持下,中讯院积极创新设计咨询单位服务模式。以总师负责制为抓手,构筑一体化支撑体系,为中国联通网络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投资决策支持。
据了解,中讯院的总师负责制源自航天系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总师团队于2016年年底组建,2017年正式运作。目前,中讯院已全面建立“8专业+31省(区、市)”的总师架构,全院的总师人数近500名,构筑起以总师负责制为核心的支撑体系,涵盖无线网、本地传送网、宽带接入网、核心网、骨干传送网、数据网、基础设施、投资财务八大专业,提供包括技术研究、咨询规划、方案制定、工程建设、网络优化等在内的全系统、全专业、全过程一体化支撑。
“总师负责制有效解决了规划、设计与网络建设有效衔接的问题,我们的总师团队全部下沉到中国联通各地分公司,已经成为运营商的有机组成部分。”张涌向记者表示,“有了总师制,中讯院与联通省市公司不再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而是甲方和甲方的关系。因为我们不是对合同负责,而是对全网负责,我们不算小账,而算运营商网络整体效益。”目前,中讯院总师负责体系日趋完善,支撑广度由网络建设向规划、运维、优化、市场与业务全流程拓展,支撑深度由集团、省、市向区县、网格的“五级支撑”延伸。"
总师负责制为中国联通提升网络质量、实现精准投资提供了有力保障。在以前的甲方乙方关系下,设计单位按投资额取酬,只对项目负责,规划超标等问题无法解决,因此也被调侃为“不是规划是鬼画”。

2017年8月,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前排左三)带领专题调研组赴中国联通
内蒙古分公司调研无线网络建设情况,图为中讯院总师现场讲解450M试验网测试情况。
中讯院总师办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在我院的无线总师、传输总师全程参与方案设计、施工设计,重点解决基站建设中重要的在哪里建、怎么建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中讯院的总师参与中国联通网络建设全过程,从项目规划到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再到施工,以及施工完成后的开通、调测、试运行,最后进行验收。基站建成后,会定期开展投资完成情况和网络质量、效益情况统计分析。目前,总师要出具网络运行分析(季度)报告,联通基站的信号好不好、效益好不好,总师都要负责,就是要对网络负责到底。据宽带发展联盟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显示,中国联通4G网络下载速率达到24.86Mbps,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另据中国联通2019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中国联通积极谋求5G网络共建共享,完善4G网络,简化优化网络结构,精准高效建设“5G+4G”精品网,上半年资本开支继续得到有效控制,为220亿元,得益于良好的支出管控,自由现金流保持强劲,达到215亿元,公司财务实力持续增强,财务状况更加稳健。可见,总师负责制在中国联通实现精准投资、提升投资效能方面功不可没。"
重视技术人才是中讯院不变的传统。记者了解到,与大部分研究机构相同,中讯院在创新设立总师负责制的同时,仍然保持从院里到部门的总工制度。中讯院在技术领域人才济济,全院有87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位国家级工程设计大师。“总工体系与生产体系并行,是中讯院重要的技术体制,承担设定技术标准规范、方案初步设计、设计过程控制、质量控制、技术方案审定等职责,在遇到问题时,还要及时解决。”中讯院总工程师、全国设计大师孔力向记者表示,对于中讯院而言,技术是本,是获取市场机会的根本保障。总师与总工两大体系并行,为中讯院、网研院两院坚守技术立院初心提供了坚强的体制保障,从长远而言,就是为两院基业长青保驾护航。

中讯院、网研院始终坚持技术引领,全力以赴支撑中国联通中心工作,全方位做好包括智慧冬奥在内的重大项目的网络、技术、应用及服务工作。
中国联通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唯一官方通信服务合作伙伴,也是曾服务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双奥企业”,将借助5G周期与北京冬奥会周期完美契合的优势,借力5G、AI、VR、云服务、智慧场馆应用等技术的全面进步,与北京冬奥组委共同打造一届智慧科技之光闪耀的冬奥会,完成全面赋能北京冬奥会的光荣使命。
在2019上海5G创新发展峰会暨中国联通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伴大会期间举办的“联通5G赋能智慧冬奥”主题论坛上,张涌发表了主题演讲,提出三大场景及十大应用:中国联通以5G技术为引领,打造面向观众、面向组织者、面向合作伙伴的三大场景化产品,开放网络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智慧观赛、虚拟赛场、移动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可视化运营、物资管理、机场航旅、智能无障碍十大应用。目前,隶属于网研院的中国联通5G创新中心已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英特尔、阿里巴巴等机构和企业开展了“运动教学”“动作捕捉与分析”“8K VR直播”等多项合作,并联合各方积极推进全新智慧场馆标准化建设。
“冬奥会对我们而言有些陌生,技术支撑方面的需求不明确,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比如,冰车的AR(增强现实)全景式体验,对网络覆盖、传输速率、信号强度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中讯院副总工程师夏俊杰向记者表示,冬奥会的安全问题也是重中之重,“2018年平昌冬奥会采用本地化网络策略,出现了网络被攻击中断几小时的情况。这一次,我院安全中心做网络安全规划,提出采取‘本地化+云端’的网络策略,云安全就成了新的核心关切。目前,院里抽调精兵强将与北京冬奥组委对接沟通,建立起周例会和双周例会沟通机制,对重要问题及时协调,提出对策。”尽管面临困难,中讯院、网研院及中国联通的技术专家齐心协力,把各类问题考虑周全,做到5G应用丰富多彩、智慧冬奥异彩纷呈、网络安全万无一失。
记者了解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联通将在运动员的头盔及雪具等关键部位布置5G传输微型摄像头,将运动员的第一视角同步到观众的VR眼镜中,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中国联通将在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5G网络保障下,借助虚拟化、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为冬奥会打造智慧应用平台,提供360度全景直播、VR沉浸式体验、赛场医疗等智慧应用,通过5G技术赋能智慧冬奥。中国联通将打造极致的观众体验,建设优质的赛事系统,实现智能的场馆运营。在观众体验方面,将实现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提供先进的超清多媒体服务、良好的观赛及运动体验、快速便捷的场馆服务;在赛事服务方面,将架设智慧信息专用设施系统,提升观众、运动员、媒体等的参与度;在场馆运营方面,构建和管理高度密集的网络生态,提供场馆多功能信息化能力、数据保护及网络安全服务、场馆后勤和安防能力以及场馆常态化智慧运营能力。
目前,中讯院正在复制“冬奥经验”,在智慧场馆方面开展标准研究,推进全国体育场馆的智慧化改造,未来还将进行进一步细化,根据国际赛事、国家级赛事、省级赛事、音乐会等不同场景,对场馆进行智慧化运维管理。在中讯院、网研院的技术支撑下,中国联通将充分利用北京冬奥会唯一官方通信服务合作伙伴的差异化优势,以先进、可靠的网络通信技术,将智慧冬奥相关场景和应用的解决方案,拓展到智慧城市、园区、传媒、车联网等重点行业或领域,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已成为推动未来网络社会的关键因素,有了5G的助力,社会信息化这个广阔的蓝海市场将充满活力, 生机盎然。在竞争激烈的通信市场之外,中讯院将凭借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技术领域的实力, 进入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蓝海中遨游,让技术红利惠及千行百业、造福全社会。
5G即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基础设施,将助力数字化转型,重塑传统产业发展,并牵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 深度融合,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能力,支持丰富多彩的移动通信应用,不仅赋能消费者互联网“下半场”,还将深刻重 塑行业生态,为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助力,带动数字经济发展。在5G时代,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最后都要通过工程项目来 实现,而工程设计正是中讯院最擅长的老本行。
在联通5G项目落地过程中,中讯院、网研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中国联通正式发布了八大5G行业应用场景,包括“5G +无人驾驶” “5G+智慧医疗”“5G+智慧环保”“5G+智慧能源”“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物流”“5G+新媒体”“5G+智慧 港口”。在青岛港“5G智慧码头”项目中,中讯院、网研院在技术支撑、方案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中国联通“5G+智慧医疗”重点应用场景移动卒中单元建成,是国内首创。
图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专家基于5G+4K高清视频,通过三地会诊,实现快速救治指导。
了解到上述问题后,中国联通5G创新中心提出,在岸桥吊装卸货这一场景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决作业现场的无人化,用无线代替 有线,以此来解决人力及无线控制两大核心痛点问题。中讯院利用5G无线传输取代了原主控PLC到起吊设备PLC之间的有线通信, 将港口产生的工业PLC数据流、视频数据流、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等,通过自主研发的5G工业适配网关接入5G网络,适配网关解决 了工业控制协议与5G终端模组的适配问题。5G网络低时延、高可靠性、大带宽的性能,满足了PLC控制信号的超低时延要求以及高 清视频回传的带宽要求。
青岛港“5G智慧码头”项目实施后,通过用5G无线网络的远程控制替代传统有线控制,实现作业现场的无人化操作,提升了操作 灵活性和可靠性,人工成本大幅降低;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港口作业效率显著提高;使用5G无线网络取代巨型复合缆,大幅降 低线缆的维护使用成本,同时也提升了操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目前一座在岸桥吊可节省75%的人力,未来 整个港区的人力成本将大幅降低,安全隐患也相应减少。
5G将推动社会信息化迈上新台阶。目前,中国联通已联合国内外32家知名合作伙伴正式成立5G应用创新联盟,联盟成立初期将启 动领航者计划,汇聚5G产业生态优势资源,领航5G应用快速发展。到2020年年底,中国联通将打造200个5G示范项目,建立50个 5G开放实验室,孵化100个5G创新应用产品,制定20项5G应用标准,联盟成员单位也将扩展到1000家以上。在这一进程中,我们 相信中讯院、网研院将发挥技术支持主力军作用,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中再创新辉煌。
